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4节(1 / 2)





  古代山水画鉴赏元顺帝为了笼络人心,对贵族、官僚滥行赏赐,挥霍无度,造成国库入不敷出。脱脱复相后,元廷财政十分拮据,于至元十年(公元1850年)发行了一种新的纸币,叫“至正宝钞”,用它来代替流通已久的“中统宝钞”和“至元宝钞”。为了搜刮民脂民膏,政府拼命印造这种纸币,物价一下子暴涨十倍,老百姓来不及倒换新钞,只好以货易货,全国出现“米价贵似珠”的局面,搞得民不聊生,怨声载道。

  从至正四年(公元1334年)开始,黄河接连在白茅堤、金堤决口,河水暴溢。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等沿河地区受灾,有的地方水深达两丈左右,接着又发生旱灾和瘟疫,灾区人民死了一半。山东地方的盐场也被洪水冲毁,直接影响了政府的收入。

  至正十一年(公元1351年)四月,脱脱决定修治黄河,他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河防使,征发黄河沿岸15万民工和庐州(今合肥市)两万戍卒充当劳役,人们在监工的皮鞭下出苦力,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,怨恨、愤怒的气氛笼罩着治河工地,终于引发了“红巾军”起义。

  元顺帝调了几千名官兵前往镇压起义军,元军开赴前线后,主帅只顾饮酒作乐,士兵们则乘机抢掠,与红巾军刚一交战,主帅扬鞭高喊:“阿卜!阿卜!”(快跑!快跑)回马便逃,元军不战而败。

  脱脱自误脱脱这时候变得奸诈狡黠,他不仅向元顺帝隐瞒事情真相,而且每当朝中商讨军事,他一概不让汉人官员参预。

  这时候,红巾军迅速发展,各地纷纷响应,以致义军遍布大江南北。后来,红巾军形成两大分支。

  北方红巾军以刘福通、郭子兴等人的队伍为主,南方红巾军由彭莹玉、徐寿辉等人发动和领导。至正十一年(公元1351年)十月,南方红巾军攻占薪水(今湖北浠水),徐寿辉称帝,建国号为“天完”,“天完”就是压倒“大元”的意思,其势力逐渐发展到两湖、安徽、江浙、福建、广西等地。

  脱脱见带兵镇压义军的弟弟吃了败仗,怕皇帝知道了怪罪下来,于己不利,所以不在皇帝面前提及红巾军起兵主事。可是纸里包不住火,一个名叫哈麻的近侍官员向元顺帝告了脱脱一状:元顺帝闻知天下大乱,而自己还蒙在鼓里,急忙召见脱脱,气愤地责备他说:“你曾说天下太平无事,现在红巾军遍及半个国土,你丞相有什么计策对付?”脱脱吓得瑟瑟发抖。

  一代贤相终有已时脱脱膺命出兵高邮以后,哈麻凭着三寸不烂之舌,博得了元顺帝的信任,傲了中书平章政事,弟弟雪雪也任了高官。

  之后,哈麻告诉奇氏和爱猷识里达腊说,脱脱与其弟也先帖木儿拖延立嗣,有不轨之举。其实,在至正十三年(公元1353年)六月,元顺帝已立爱猷识里达腊为皇太子,哈麻此举别具用心,奇氏和爱猷识里达腊心领神会,指使监察御史三次上奏元顺帝,指责脱脱出师三个月,空耗大量人力财力,毫无战功可言,请求罢免脱脱。

  元顺帝听信了该言,派使臣急赴军中下诏,以脱脱“劳师耗财,坐视寇盗”为借口,削除他的军权和官爵,将他贬居淮安(路治在今江苏准安县),改派河南行省,左丞相太不花、中书平章月阔察儿、知枢密院事雪雪代替脱脱任前线指挥。

  消息传开,军心大乱,脱脱的心腹龚伯遂对脱脱说: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!”劝他不奉圣旨,待攻下高邮,小人谗言自会大白干天下。脱脱摇了摇头,说:“天子召我而我不从,这是与天子作对,君臣之分何在?”说完,骑马向北奔去,百万大军失去主帅,顿时溃散,使走投无路的红巾军抓住战机,反败为胜。

  至正十五年(公元1355年)三月,元顺帝再下诏书,将脱脱流放到云南大理,其弟也先帖木儿流放于四川,脱脱的两个儿子也因此受到牵连,分别被放逐兰州、肃州。是年十二月,哈麻假托元顺帝之命,派人毒死了脱脱。

  元顺帝不辨是非,临阵易帅,使元朝军队功亏一篑,从此,元朝失去了原有的军事优势,而高邮之战却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由衰入盛的转折点。落日帝国元朝,这个强盛的、征服过几乎整个亚欧大陆的超级王国也走上了一条衰亡的不归路。

  剥削加重随着蒙古族统治者封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,他们利用土地的剥削也日益加重。如武宗时一个蒙古大臣占江南田1230顷,每年收租50万石,平均每亩收租高达4石。利之所在,贵族们都趋之若鹜,他们往往采取包税制形式,争着承包政府的官田,然后分租给佃户耕种,从中进行剥削。南方汉族地主对佃户的剥削,和蒙古贵族相比也毫不逊色。南宋亡后,元世祖有意识地把江南地主经济保全下来,因而江南地主对农民一直没有放松过控制和剥削。他们任意奴役佃客家属,干预“佃客男女婚姻”,甚至将佃客随田佃卖。

  沉重的徭役也集中在贫苦劳动者身上。据记载,当时“浙右病于徭役,民充坊里正者皆破其家”。在赋税和徭役的双重盘剥下,广大劳动人民一遇灾荒,就只能流亡了。列为一二等的蒙古、色目人中的广大下层劳动者,同样遭受残酷的封建奴役和压榨。沉重的赋税、军役和站役,加上大封建主之间频繁的内讧和战争,官吏们的贪暴,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,使脆弱的蒙古、色目劳动者个体经济受到严重摧残,不断破产。关于蒙古人被卖给色目、汉人、南人为奴婢的记载,也是史不绝书。至治二年(公元1322年),元政府为了收容赎回被卖为奴的蒙古子女,成立了宗仁卫。到公元1323年正月,仅这一处收容的人数就“额足万户”。

  统治腐朽元朝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,在其后期是十分惊人的。每一新帝即位,赏赐贵族们的金银钞币,都在数百万锭以上,田地的赐与也动辄千顷。如顺帝赐丞相伯颜田地,一次就达五千顷。他还花费大量财物于迷信活动,挥霍浪费,国库为之枯竭。当时各级官吏都贪污勒索,巧立名目。如有拜见钱、撒花钱、追节钱、生日钱等。政府卖官鬻爵,高下有价。到了后期,就更加腐败了。

  至正十年(公元1350年)由于国库空虚,开始发行至正钞,用来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统钞和至元钞。这种不计后果的办法,当时人称为“钞买钞”。恶性通货膨胀,引起物价飞涨,社会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。随着政治上的腐朽,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火并也经常发生,元朝的统治已面临崩溃的边缘。

  红巾军大起义韩山童的祖父,原来就是北方白莲教的一个领袖人物。到了韩山童时,白莲教在教义宣传、群众基础、政治斗争目标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。韩山童以白莲教主的身份宣称:“明王出世”即“弥勒佛下生”。“明王”、“弥勒”是当时人民幻想中的救世主,只要明王出世、弥勒下生,人民就可以翻身。这一通俗、简明的号召,有力地吸引了当时陷于贫困绝境的农民。至正四年(公元1344年)黄河在自茅堤(山东曹县境)决口,溢入运河,又淹了沿河的盐场。至正十一年(公元1351年)四月,元政府令贾鲁为工部尚书,总治河防使。

  征发汴梁(今开封)、大名(今河北大名南)等黄河南北13路15万民工及庐州(今合肥)等地两万多军队到河上服役。河工们原来就是贫苦遭灾的饥民,被强征为河工后,又被迫在军队监视下劳动,越发产生不满的情绪。活动在永年、颍州(安徽阜阳)一带的韩山童、刘福通等人决定利用这一个时机,发动起义。

  石人造反韩山童、刘福通等人宣传“弥勒佛下生”、“明王出世”,同时散布一首民谣:“石人一只眼,挑动黄河天下反!”并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,在其背上刻了“莫道石人一只眼,此物一出天下反”几个字,埋在即将开工的黄陵冈(今河南兰考东)河道上。当河工们掘出独眼石人后,奔走呼告,人心浮动,起义的条件日益成熟。

  公元1351年5月,韩山童、刘福通等人在颍州颍上县的白鹿庄聚集了三千多教徒,打出“虎贲三千,直抵幽燕之地;龙飞九五,重开大宋之天”的旗帜,宣誓起义。但立即遭到元地方政权的镇压,刘福通冲出包围后,重新组织起义力量,一举占领了颍州。义军头裹红巾,人称“红巾军”。

  刘福通在颍州起义成功后,南北各地的白莲教徒纷纷起兵响应。北方地区还有:芝麻李(李二)、彭大、赵均用等起义于徐州;布王三(王权)占领唐、邓、南阳等地,称“北琐红军”;孟海马占领均房、襄阳等地,称“南琐红军”;郭子兴占领濠州(今安徽凤阳)。

  在南方进行反元活动的领导者是彭莹玉、徐寿辉。以后,徐寿辉称帝,建立了政权,国号天完,年号治平。他们占有了湖北、湖南、江西一带的广大地区,给元朝南方的封建政权以沉重的打击。随着各地的紧急情报纷至沓来,元朝统治者们已经感到自己的龙椅坐不稳了。由治而乱农民军的赵都没有惊醒蒙古贵族,他们反而变本加厉地享受着最后的晚餐。

  “秘密佛法”

  高邮之战后,哈麻为了获取高官厚禄,极尽献媚之能事,想尽办法迎合元顺帝喜欢玩乐的心理,暗中向元顺帝推荐了一位西天僧(印度僧),教皇帝学习淫术,号称“演揲儿法”,又称“秘密佛法”,汉语意为“大喜乐”。

  不久,哈麻的妹婿秃鲁帖木儿又向元顺帝推荐了一个善行“秘密佛法”的西藏僧人,这位僧人对元顺帝说:“陛下虽然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也不过保有现世而已。人生几何?当受我秘密大喜乐禅定,其乐无穷。”元顺帝受此诱惑,很快迷恋上淫乱不堪的“秘密佛法”,对国家大事也就不管不问了。在西藏僧人的建议下,元顺帝选了十个皇亲国戚,称为“十倚纳”,在宫中练习“秘密佛法”,其中有元顺帝的母舅老的沙。他又派人四处搜罗美貌女子,召进皇宫,伴陪他与“十倚纳”从事“秘密佛法”,元顺帝整天与倚纳们偕同宫女相与亵狎,男女裸处,惟淫戏是乐。

  元顺帝的丑声秽行,闻于内外。他还下令在避暑地上都(今内蒙古正蓝旗)建立穆清阁,连延数百间,奇妇美女充实其中,供他夏季到上都避暑时与亲信们行“秘密佛法”。元顺帝还嫌不足,又挑选了108个僧人进宫演练“秘密佛法”。并说,他之所以整日从事“大喜乐”,不理政事,乃是为天下生灵之故,真可谓荒谬绝伦。

  鲁班天子由于朝廷中不少人投靠了红巾军,元朝政府军队一蹶不振,元顺帝不得不改变排汉政策,鼓励和依靠豪强地主武装去镇压农民起义。他廉价地授予地主武装头目以万户、千户等官衔,这样,相继出现了几支靠镇压农民起义发迹的地主武装,其中最主要的是答失八都鲁和察罕帖木儿两股势力。元顺帝起用搠思监为中书右丞相,汉人太平(原名贺惟一)为左丞相,他自己则不问政事,整天与嫔妃嬉游宫中。

  元顺帝常常学着当初西藏僧人教他淫亵时的腔调说:“百年光阴就像驰电一样,能有多少呢?日夜作乐还不满十万日,况且其间疾病相侵。有朝一日死去,富贵可就不归我所有了,何必自讨苦吃,虚度一生呢?”于是他亲自动手设计龙舟,龙舟长120尺,宽20尺,舟身及舟上殿宇皆饰以五彩金,舟行时龙首、眼、口、爪、尾一齐摆动。元顺帝经常乘舟在宫苑湖内往来游戏。他又选了十六个宫女,称为十六天魔,让她们身披缨络,头戴象牙佛冠,载歌载舞,供他与亲信观赏。元顺帝还为大臣们设计庭院房阁图样,然后交给工匠,照此修建,附炎趋势者为博得皇上欢心,称他是鲁班天子。

  元顺帝古今只我一人而已近侍官员看到元顺帝设计的房阁饰以金珠,就对他说,所建房阁不如某某官员居宅别致。元顺帝不服气,下令拆毁重建,近侍官员则把金珠刮去,装入自己腰包。元顺帝为了防止大臣们劝阻他与天魔舞女嬉游,竟想出了一个十分荒唐的主意,他秘密让人在宫内挖掘地道,在地道内与天魔舞女厮混,达到了昼夜不分的地步。他倾国家资财,把府库积粟全都赐给女宠,而百官俸禄则只给茶、纸等杂物,朝野上下,怨声不绝。二皇后奇氏实在看不下去,再三恳求他爱惜身体,不要受天魔舞女迷惑,停止土木兴建。元顺帝听得此言勃然大怒,高声吼道:“古今只我一人而已!”

  互藏杀机哈麻担心自己向顺帝推荐西天僧一事心有余悸,怕一旦朝臣知晓,自己名誉扫地,于是他找借口将西天僧打了170大板,放逐西北边远之地。可是,哈麻并未因此除却心病。当初,他向皇帝推荐西天僧时,他的妹婿秃鲁帖木儿是知道的,现在秃鲁帖木儿越来越受宠于皇帝,权势渐增,完全有力量与哈麻抗争,这使哈麻很不自在。更重要的是,哈麻开始感到,身为一国之主的元顺帝整天沉迷于宫廷享乐,不理朝政,对大臣们放任自流,这样下去国家危在旦夕。最后,哈麻决定站在二皇后奇氏和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一边,逼迫元顺帝退位,并借机干掉秃鲁帖木儿。

  至正十六年(公元1356年)二月的一天,哈麻秘密对他父亲说:“我们兄弟二人身为丞相、大夫,仰赖的是祖宗恩德。而今秃鲁帖本儿为取悦皇上,教他淫亵,必遭天下士大夫讥笑,我们兄弟有何脸面见人?我要除掉秃鲁帖木儿,而且皇上日趋昏愤,何以治天下?现在皇太子已长大成人,聪明过人,不如立他为帝,让元顺帝做太上皇算了。”不料,他妹妹正躲在屏风后面,偷听到哥哥与父亲的谈话,慌忙跑回家中告诉了丈夫,秃鲁帖木儿大惊失色,决定借元顺帝除掉哈麻。

  又一场政变秃鲁帖木儿急忙面见皇帝,不敢直说哈麻指责皇帝荒淫失道,只是笑着对元顺帝说:“哈麻之所以想让陛下退位,是因为陛下年纪大了。”元顺帝听罢,十分惊讶地说:“朕头发不白,牙齿没掉,怎么能说我老了呢!”在秃鲁帖木儿的挑唆下,元顺帝决定先发制人,铲除哈麻和雪雪。君臣二人商讨好计策后,秃鲁帖木儿躲入尼姑庵中暂避风声。

  第二天,元顺帝遣使传旨,令哈麻、雪雪二人居家听命,不必入朝,兄弟二人不知是计。在这当口,元顺帝暗中授意御史大夫搠思监劾奏哈麻兄弟罪恶,没过几天,元顺帝下诏罢免哈麻、雪雪官职,将兄弟二人分别流放惠州(今河北宽城县北)和肇州(今黑龙江肇州县东),兄弟俩还未来得及动身,就死于刑杖之下。元末大混乱农民起义军的各自为政造成了天下混乱的局面。

  方国珍与张士诚元末大起义开始以后,经过优胜劣汰,留下了可成霸业的几支,初期最著名的是公元1348年起兵于浙东的方国珍和公元1353年起兵于高邮的张士诚。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,“世以贩盐浮海为业”。至正初年,方国珍的仇人向官府告发方国珍私通海盗、坐地分赃。方国珍杀了仇人,带领家属和邻里逃命到海中,集结了数千人,屡败元军,并占据庆元、台州、温州等沿海地区,成为元末拥军割据的一支实力,称雄浙东20年。张士诚,泰州白驹场人(今属江苏东台),出身亭户,“以操舟运盐为业”。因受富户及弓兵们的欺侮,愤而与弟士义、士德、士信等谋,举兵反元。在攻克高邮后,以高邮为都城,国号大周,自称诚王,建元天裙。公元1354年,元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围高邮,因被右丞哈麻所劾,削职远徙,元军大乱。张士诚乘机反攻,取得高邮战役的重大胜利。公元1356年张士诚南下,据有平江(苏州)、湖州、杭州等地区,迁都平江。

  红巾军北伐至正十五年(公元1355年)二月,刘福通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砀山夹河迎至亳州称帝,国号大宋,改元龙凤。又利用“明王出世”的宣传效果,称韩林儿为“小明王”。中原各地的红巾军一时都接受了大宋政权的领导。

  至正十七年(公元1357年),刘福通作出重大战略决策,分兵三路北伐:东路军以占领山东的毛贵为主力,直插河北,指向元京城大都,中路军由关先生(关铎)、破头潘(潘诚)为统帅,绕道山西,转攻河北,形成对大都的迂回包围;为了分散元军对东路和中路的压力,又组织了西路军作策应,由白不信、李喜喜、李武、崔德等经潼关和武关入陕西。

  由毛贵率领的东路军,曾一度进攻到离大都不过百多里的枣林(今北京通县西南)和柳林等地。但由于孤军深入,被元军所败,毛贵最后撤回济南,东路军北伐失败了。

  刘福通被杀中路军占领了大同、上都等重要城市,大大震撼了元朝腐朽的统治,又转战辽东各地,直入高丽。西路军在陕西受到挫折。公元1358年,一部分红巾军进入四川,一部分红巾军攻占了甘肃,宁夏等地。

  红巾军三路进军的同时,刘福通也于公元1358年5月攻占汴梁,把韩林儿从安丰(今安徽寿县)迁来,宣布以汴梁为首都,出现了北方红巾军全盛的时代。当北伐各路失利之时,宋都汴梁也受到元军的围攻。公元1359年8月,元朝察罕帖木儿部攻下了汴梁,韩林儿、刘福通撤退到安丰。公元1363年2月,张士诚部下大将吕珍乘机围安丰,刘福通被杀害。朱元璋解安丰围后,迎韩林儿到滁州居住。公元1366年12月,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到应天,在瓜步(今江苏六合东南)渡江时船沉,韩林儿淹死,以龙凤纪年的宋政权至此结束。

  朱元璋的强大公元1352年2月,定远土豪郭子兴起义于濠州,自称红军。闰三月,出身贫苦、曾为游方僧的朱元璋也参加到这支队伍中来。公元1355年郭子兴死,朱元璋掌握了这支军队的实际领导权,并归大宋政权统辖。公元1355年6月,朱元璋南渡长江,夺取了太平路(今安徽当涂)一带大片地区。次年三月,他又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(今南京),改名应天府。他以应天为根据地,逐渐发展壮大,成为当时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。攻下集庆前后,朱元璋对封建士人逐步采取了优容的态度,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,汪广洋为帅府令史,陶安为令史。攻取集庆的策略就是陶安和冯国用等人建议的。元池州学正朱升还向朱元璋提出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的策略。后来刘基、宋濂等儒士也得到朱元璋的特别重用,这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。在农业生产上他开始设置营田司,又令将士屯田,“且耕且战”,“及时开垦,以收地利”,保证军粮供应,恢复社会生产。

  古代风景画鉴赏兼并豪杰公元1358年12月,朱元璋亲自统率10万大军包围了婺州,元守将开城迎降。朱元璋在婺州置中书浙东行省。接着朱元璋的浙东驻军,先后占领了诸暨、衢州和处州(今浙江丽水),东南一带被孤立的元军据点次第消灭。这时朱元璋的占领地区东北邻张士诚,西邻陈友谅,东南邻方国珍,南邻陈友定。

  公元1360年闰五月,陈友谅勾结张士诚,准备顺流而下东西夹击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府。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主张,设好埋伏,打败了陈友谅。张士诚慑于形势,未敢出动。

  公元1363年,陈友谅竭尽全力,企图与朱元璋决一胜负,因而爆发了著名的鄱阳湖水战。当时陈友谅拥兵60万,大舰数十艘,而朱元璋只有20万人,用小船。朱元璋采用火攻,把陈友谅用铁索联在一起的大舰焚毁了不少。激战的结果,陈友谅中流矢丧命,其子陈理突围奔回武昌,朱元璋取得全胜。公元1364年,朱元璋又亲率大军征武昌,陈理请降,陈友谅的割据政权灭亡。

  朱元璋在收拾了陈友谅之后,回师东进。公元1365年,他派遣徐达为大将军,先攻取高邮、淮安,又攻占湖州、杭州。到公元1367年9月攻克平江(今苏州),张士诚被俘送应天,自缢死。

  公元1357年,朱元璋遣兵调将,分三路进讨方国珍,从陆上海上对方国珍形成了一个大包围。方国珍计穷势屈,不得不投降。

  明朝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朱元璋建立起来的政权只能维持原来的生产关系,在社会改革上他所能做到的仅是“旧政有不便者,吾为汝除之”。这样做的结果,在他的文武官员中培植了一批新的封建地租剥削者,随着政治地位的变化,这些领导成员也就变成拥有众多庄田佃户的封建地主了。公元1364年正月,朱元璋即吴王位,设置百官,建立了一整套封建统治机构。

  吴元年(公元1367年12月),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。第二年即公元1368年正月,改元洪武,定国号为明,以应天府为京师,开始了明朝的历史。元朝的灭亡朱元璋的军队一天比一天壮大,元朝的日子一天也比一天难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