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0节(1 / 2)





  七曰逐臣孤子;八曰钹刀赶棒(即脱膊杂剧);九曰风花雪月;十曰悲欢离合;十一曰烟花粉黛(即花旦杂剧);十二曰神头鬼面(即神佛杂剧)。

  就形式分类,则有悲剧、喜剧和正剧等。

  其悲剧有因黑暗势力的凶残造成悲剧的公案剧,有以家庭不幸事件为主题的社会习俗剧,有各种人物悲惨遭遇的历史传说剧。

  喜剧有表现劝戒和讽刺的社会习俗剧;有追求自由爱情和美满婚姻,反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爱情婚姻剧;还有大量给人们进行历史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传说剧。

  正剧则有受封建势力干扰、间阻、破坏而历经波折,终于团圆的爱情婚姻剧;有人物命运和政治斗争结合的历史传说剧;有思想内容丰富,情节曲折的社会习俗剧;还有反映特殊社会习俗的水浒故事剧和神仙道化剧。

  元杂剧作家,据《录鬼簿》、《太和正音谱》和贾仲明的《录鬼簿续编》等考察,大抵应在二百家左右。他们中有“隐居终身的老儒,也有飘泊不偶的穷书生;有才人、演员(他们就是为明代贵族作家朱权所不齿的所谓“倡夫”作家),也有医生、商贾;不仅有汉族作家,也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作家”,此外,还有一些作过平章、参政、总管、学士等官员的统治阶级上层人士。

  自元太宗窝阔台灭金至至元十三年灭宋统一全国之初,即《录鬼簿》所说的“前辈已死名公才人”时期,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代,著名作家有关汉卿、白朴、王实甫、马致远、高文秀、康进之、张国宾等。他们大都是北方(今河北、山西、山东)人,而以大都为其活动中心。

  古代山水画鉴赏灭宋后到元顺帝后至元期间,即钟嗣成所谓“已亡名公才人,与余相知或不相知者”时期,此时的杂剧作家有宫天挺、郑光祖、曾瑞、乔吉等,他们多是江浙人,或北方籍而流寓南方者。以杭州为活动中心。这一时期的作家、作品都较前期为少,表现了元杂剧由盛转衰的情况。可能与全国统一后,北曲杂剧逐渐为南戏所取代有关。

  至正之后,即元朝末年,也就是《录鬼簿》所说的“方今才人”时期。作家有秦简夫、萧德祥、罗贯中等,作家和作品都更形寥落,成了元杂剧的尾声。

  由于元杂剧的作家大都出身低微,戏剧创作又为正统派的文人学士所轻,故即使是著名的杂剧作家,其生平事迹也流传甚少。

  其中成就卓著者当首推关汉卿。他是一位伟大、杰出的戏剧活动家,被称为“梨园领袖”、“编修师首”、“杂剧班头”。字一斋,晚年号已斋叟,大都人。原籍山西解州(今山西解县,又一说为河北祁州,即今河北安月县),太医院户。约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年间,经历了金末战乱,对战争和蒙古统治中原初期生产的破坏、人民生活的苦难有着直接的深刻的体会。因而他的作品极富战斗性和反抗精神。妇孺皆知的《窦娥冤》是他的代表作。此外,《蝴蝶梦》、《鲁斋郎》也是写得很成功的公案剧。《拜月亭》以蒙古军围攻燕京为背景,通过两对男女经历逃难生活,而双双结为夫妇的情节,描写了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,创造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。

  马致远则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,作品有《西华山陈抟高卧》、《吕洞宾三醉岳阳楼》、《马丹阳三度任风子》等。

  白朴的作品现存有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》、《裴少俊墙头马上》和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》三种。

  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在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的基础上,精心加工和再创造,在思想上、艺术上都有所提高,并赋予崔莺莺、张生反抗封建婚姻、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斗争精神。

  高文秀、康进之、李文蔚等以水浒人物为创作题材,写出了《黑旋风三献功》、《李逵负荆》和《燕青博鱼》等。

  女真作家李直夫(本姓蒲察),作剧十二种,现存有《便宜行事虎头牌》。

  纪君祥的《赵氏孤儿》也是使人惊心动魄的好作品。

  后期郑光祖的,《倩女离魂》、宫天挺的《范张鸡黍》等,也都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。

  元代的杂剧作品大约有六百余种。现存的剧作约在一百六十种左右。

  注释1唐宋大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。唐大曲仍以流传的诗篇配乐叠唱;宋大曲系词体,为长篇叙事歌曲,歌舞结合。

  法曲为道观所奏之曲。

  赚词是由同一宫调中若干首不同牌子的乐曲,联成一套,有《引子》和《尾声》,前后一韵到底,平仄同韵。

  宫调解释见下文。

  2参见顾肇仓《元代杂剧》,作家出版社,1962年;顾学颉《元明杂剧)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79年。

  3参见徐扶明《元代杂剧艺术》,上海文艺出版社,1981年。

  4参见《元代杂剧》、《元明杂剧》、《元代杂剧艺术》。

  5参见徐扶明《元代杂剧艺术》,上海文出版社,1981年。

  6北曲即元杂剧、套曲、散曲所用的曲调。其五宫四调分别是:仙吕宫、南吕宫、中吕宫、黄钟宫、正宫、大石调、双调、商调、越调。

  7参见徐扶明《元代杂剧艺术》,上海文艺出版社,1981年。

  8钟嗣成等《录鬼簿》(外四种),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78年。

  9参见徐扶明《元代杂剧艺术》,上海文艺出版社,1981年。

  10商韬《论元代杂剧》,齐鲁出版社,1986年。

  参见许金榜《元杂剧概论》、王国维《宋元戏剧考》,梁启超《小说丛话》。

  参见徐扶明《元代杂剧艺术》,上海文艺出版社,1981年。

  钟嗣成等《录鬼簿》(外四种),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78年。

  商韬《论元代杂剧》,齐鲁出版社,1986年。

  参见顾肇仓《元代杂剧》,作家出版社,1962年;顾学颉《元明杂剧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79年。

  据《元杂剧概论》附录《现存元杂剧作品及其作者》。

  三史编纂元世祖中统二年(1261)七月,初立翰林国史院,以金末状元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。王鹗请立史局,纂修先朝《实录》及《辽》、《金》二史,并推荐史天泽、耶律铸、王文统等监修《国史》和《辽》、《金》二史1,此为首次议修《国史》和《辽》、《金》史。但忽必烈即位后,百废待兴,修史工作未能立即进行。

  至元元年(1264),商挺“入拜参知政事。建议史事,附修《辽》、《金》二史,宜令王鹗、李冶、徐世隆、高鸣、胡祗统、周砥等为之,甚合帝意”2。王鹗也上奏称:“自古帝王得失兴废,班班可考者,以有史在。我国家以神武定四方,天戈所临,罔不臣属,皆太祖庙谟雄断所致。若不乘时纪录,恐岁久渐至遗忘。《金实录》尚存,善政颇多;辽史散逸,尤为未备。宁可亡人之国,不可亡人之史。若史馆不立,后世亦不知有今日。”3建议置局纂修《实录》,附修《辽》、《金》二史。并荐李冶、李昶、王磐、徐世隆、高鸣、徒单公履、郝经、杨恕、孟攀鳞、王恽、雷膺、周砥、阎复、胡祗统、孟棋、刘光等入史馆。二月,敕选儒士编修《国史》。此为世祖时第二次议修《辽》、《金》史。

  至元十三年(1276),翰林学士李架奉诏召宋士至临安,董文炳对他说:“国可灭,史不可没。宋十六主,有天下三百余年,其太史所记俱在史馆,宜收以备典礼。”乃得宋史及诸注记五千余册,归国史院4。

  灭宋后,又议修《辽》、《金》、《宋》三史。则《辽》、《金》二史已议至三次,并首次议及,《宋史》。但因政事倥偬,议而未行。

  仁宗、文宗时期,三史修纂一再议而不行。仁宗时,平章政事、翰林学士承旨、知制诰兼修国史李孟曾请修《宋史》;应奉翰林文字、兼国史院编修官袁桷也上《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》于翰林国史院,指出:“伏读先朝圣训,屡命史官纂修《辽》、《金》、《宋》史,因循未就。推原前代亡国之史,皆系一统之后,史官所成。”并详列纂修《宋史》所应采择的书目,分类条析。他说:“凡所具遗书,散在东南,日就湮没。或得搜访,或得给笔札传录,庶能成书,以备一代之史。”时“文书阙略,辽、金为甚”。修史工作依然停留在议论和搜求三史遗文阶段。英宗至治年间(1321~1323),右丞相拜住监修国史,锐欲撰修三史,并责成于袁桷。桷“亦奋然自任,条具凡例,及所当用典册”,并“请购求《辽》、《金》、《宋》三史遗书”5。后英宗被害,事不果行。

  文宗天历(1328~1329)、至顺(1330~1332)年间,屡诏史馆纂修三史,又因“互以分合论正统,莫克有定”,依旧不能进行。

  正统之争早在世祖时期即已开始。参与讨论和著书陈己见者有杨奂,著《正统论》、《正统八例序》;姚燧,著《国统离合表》;倪士毅,著《历代帝王传授图说》;王理,著《三史正统论》;修端,著《宋辽金正统辨》;杨维桢,著《正统辨》;王祎著《正统论》等。

  有关三史义例,有两种意见:

  一主以《晋书》为例,自唐以降,五代相承,宋受向禅;以南宋比之为东晋,为正统;则辽、金犹刘渊的汉、石勒的赵、苻坚的前秦、姚苌的后秦例,入载记。

  一主依《南北史》例,以五代为南史;辽、金为北史;北宋为宋史;南宋为南史。两派各持己见,争论不休。此既是学术问题,也是政治问题,它牵涉到如何看待元朝对全国统治的问题。辽、金、宋三朝地位不能最后确定,三史便无法纂修,这是三史修纂长期议而不行的根本原因所在。此外,修史人才短缺,资料散失、经费不足也是元朝三史修纂岁月迁延的部分原因。

  三史纂修的一再拖延,引起了不少儒臣的非议,泰定帝时,理学大师吴澄指出:“辽、金、宋史,先朝累有圣旨纂修,旷日引年,未睹成效,使前代得失无闻,圣朝之著述不见,恐贻后悔,君子耻之。”6熟知三史掌故的谢端也“尝以不克纂述三史为憾”。